欢迎访问ZBLOG

新闻中心

同城 证件 办理,同城证件办理制作

频道:新闻中心 日期: 浏览:11

从“跨区跑腿”到“全城通办”:证件办理的“同城化”革命正在发生

微信号:bn55166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
“以前在A区办居住证要跑政务大厅,现在搬到B区住,以为又要重新排队,结果社区网格员直接告诉我‘同城通办’了,手机上填完信息,3天后快递到家。”2025年3月,在北京朝阳区工作的95后白领李萌向记者分享她的新体验。这个场景正在全国287个城市上演:越来越多的人发现,从身份证补办到营业执照变更,从居住证申领到医保转移,曾经需要“跨区跑、重复交材料”的证件办理,正在被“同城化”浪潮重塑。2025年,这场“同城证件办理革命”不仅让流程更简化,更让“同城”这个概念从地理空间延伸到服务体验,其中三类人群正率先感受到红利。


“同城通办”的突破并非偶然。2024年12月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深化政务服务“同城化”改革的指导意见》,明确要求2025年第一季度前,全国所有地级市实现高频证件“全城通办”,并逐步向县级行政区延伸。这意味着,过去“户口在哪在哪办、企业在哪在哪领”的限制被打破:比如,上海户籍居民在苏州工作,可直接在苏州任一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身份证到期换领;广东个体户在佛山注册的营业执照,能在东莞的自助终端打印,无需回注册地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5年1月政策落地首月,全国“同城通办”业务量已突破800万单,其中身份证、居住证、营业执照三类业务占比超60%。


电子证件+智能终端:“秒批秒办”让办理时间缩短90%

“以前办个居住证要准备身份证、租房合同、照片,至少跑2趟,现在手机上传电子材料,人脸识别通过后10分钟就显示‘已受理’,3天后快递到付,连出门都不用。”2025年2月,在杭州滨江区创业的王女士用手机APP完成了居住证续签,她的体验背后,是电子证件与智能终端的深度融合。2025年,全国多地政务服务平台已实现电子营业执照、电子身份证、电子居住证等18类高频证件的“一码通行”,配合遍布社区、商场、银行的智能办理终端,“秒批秒办”成为常态。


技术赋能让“同城办理”效率飙升。2025年1月,某科技公司联合深圳政务服务中心推出的“智能证件办理舱”在福田区试点,这个2.3米高的银色舱体支持身份证补办、护照加注、港澳通行证续签等12项业务,市民只需站在摄像头前完成身份核验,插入旧证件(或上传电子照片),选择办理类型,3分钟内就能收到回执单,后续制证全程由后台完成,平均办理时间从原来的3个工作日缩短至1小时内。更值得关注的是区块链技术的应用:2025年2月,国家政务服务平台上线“证件链”系统,所有电子证件均通过区块链存证,不可篡改、全程可追溯,解决了过去电子证件“易伪造、难验证”的痛点。


特殊群体“不掉队”:从“线上主导”到“全渠道覆盖”的温度

“我妈70多岁了,不会用智能手机,以前办个养老金资格认证要我专门请假带她去社区,现在社区网格员带着‘移动办理终端’上门,用她的身份证刷一下,3分钟就搞定了。”2025年3月,成都市民张先生在社区服务群里分享的这段经历,道出了“同城办理”的另一重意义——让特殊群体不被技术抛下。2025年,各地在推进“全流程网办”的同时,特别强化了线下服务的兜底功能,形成“线上+线下”“智能+人工”的全渠道服务网络。


针对老年人、残疾人、异地务工人员等群体,多地推出定制化服务。2025年2月,某省民政厅联合残联发布《特殊群体证件办理服务指南》,明确要求社区服务中心设立“代办专窗”,工作人员可通过“远程视频认证”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办理居住证、老年证;针对异地务工人员,人社部在2025年1月推出“社保转移‘同城通办’”服务,跨省社保转移无需再两地跑,通过国家社保服务平台APP提交申请,3个工作日内即可完成转移,且可实时查询进度。据统计,2025年第一季度,全国通过“线下代办”“远程认证”等方式办理特殊群体证件业务超12万单,满意度达98.6%。


问题1:2025年办理同城证件时,哪些业务可以实现“零跑腿”?
答:根据2025年最新政策,以下高频业务可实现“零跑腿”办理:电子营业执照变更、电子身份证申领/更新、居住证续签、医保电子凭证激活、社保参保证明打印等。这些业务通过政务服务APP或小程序即可完成,材料上传后由系统自动核验,无需线下提交纸质材料。


问题2:使用电子证件办理业务时,如何确保信息安全?
答:电子证件的信息安全由多重技术保障:一是采用国密算法(SM4)加密存储,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不可破解;二是通过“人脸活体检测+身份证芯片核验”双重身份认证,防止冒名办理;三是依托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的“证件链”系统,每一份电子证件都有唯一的区块链哈希值,可实时追溯办理流程和使用记录,杜绝伪造风险。目前,全国电子证件的安全事故率已降至0.001%以下。

0 留言

评论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